学者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 关于我们 > 学者论坛 > 正文
使命催生  情怀激荡——《从张家口走出去的大学》采写感想
文章来源:王守刚    发布日期:2023/8/15    点击数:417 次

20世纪中叶,20多所大学在张家口办学,并从张家口走出去,踔力奋发,大道如虹,踏歌而行;

赓续至今,这些大学身居祖国各地,大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守正创新,大道至远,逐梦而行。

2021年7月,张家口日报社开启了《从张家口走出去的大学》采访活动,作为其中的一员,采写过程感受颇深。

一、挖掘整理这段光辉历史,催生出一份使命。

在采访这些大学之前,也经常听人们说起这些从张家口走出的大学,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张家口办学这段历史,张家口人都津津乐道于“第二延安”,骄傲自豪于名人云集,引以为荣于第一个解放的省会城市,但对于这段红色高校史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其脉络不清,对其内容不明,对其具体细节模糊,对其地理位置迷糊。甚至,在我们报业大厦及周边的市中院和某集团军这些位置曾经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地点,直到我们在采编工作过程中才知道详情,也将市民们所了解的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梳理清楚,脉络分明起来,才清楚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在使用的审判大厅原来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联大的礼堂。人们也知道了掩映在市第十中学高楼背后的砖结构房子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宿舍,更知晓了它曾经的辉煌和梦想。甚至,摄影记者陈亮特意在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取了一个角度拍摄了一张“再现历史”的照片,这张照片几乎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时拍摄的资料照片一样,照片中,来这里参访的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女生站在当年华北联大的大礼堂前面,学着当年华北联大的两位女生的样子,只是当年是黑白照片,现在是彩色照片,我们也把这组时差76年的照片放在报纸上,昭示时事变迁,辉煌依旧。

采访中,在挖掘和整理这段历史时悠然催生出一份使命,一份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一份这片热土赋予我们的使命,一份记者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

此刻,在这里,谈论“使命”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浮夸,也近乎玄虚。不过,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是有自己的责任与任务的,而且你所喜欢并从事的职业也是有其本身的责任和任务的,而这个责任与任务就是人生的使命。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中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真实联系而产生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而且这种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这种使命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就会珍惜人生,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生活,珍惜一切;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使命感,那么他就缺少了做人的内在的激情与动力,缺乏做人的责任心与感恩精神。而这个使命感,就是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并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更何况,我们所采写的《从张家口走出去的大学》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并被大家所认同的使命,至少,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为一名热爱文史并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我个人来说,张家口是我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挖掘和整理它的历史,特别是这段光荣和梦想远征的历史就是我的人生使命,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正好报社这次采访活动催生了我的使命认同,我也像一个“掘金者”一样,如饥似渴。

二、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激荡着一种情怀

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爱自己的母亲,更何况家乡如此辉煌,母亲又如此荣光。在我们实地采访的时候,每每被那些图文并茂的史实所感染,常常被那些小小的细节所感动,为他们的远大梦想,为他们的高尚品格,为他们的牺牲精神,以及他们那滚烫的赤子心灵和那闪光的美妙青春。在中国人民大学采访时,正赶上胡华百年诞辰生平与书信展《生就是奋斗》,而这位为全国高校编撰中共党史教材的博导1945年就是张家口市总工会执行委员、宣传部部长,并带领工人进行革命,他的女儿就出生在张家口怀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尽管他们在北京生活多年,但他们的子女见到我们像亲人一样,格外亲切,对我们而言就是家乡的一种自豪和骄傲。特别是从详尽的采访中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都是从张家口时的中国人民大学(原华北联大)诞生的,那种家乡的骄傲和母亲的自豪油然而生,不曾想,原来,张家口也如此伟大!情怀激荡,文字像奔驰的骏马,情感也随着自然流淌。

当文稿刊发后,其社会反响之强烈更让我们情怀激荡。首先,是报纸电子版在各大院校校长间相互传阅,文稿中所述内容也让各大院校的校长们情怀激荡,中国人民大学直接带领参访团寻根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贾铁英等一行8人前来参访。随后,是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看到报纸之后联系我们,她是当年华北联大的学生,一直在张家口生活、工作、直至退休。在她老人家微微的讲述中,华北联合大学当年的风采似乎就在眼前,在她老人家的辨析中,我明晰了史料中所提到的东山坡的地理位置,以及为什么市十中和市中院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场所,于是一篇真情流动的《遥想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日子》的文字鲜活出炉。而这篇文章更成为大街小巷和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日子里大街小巷上的阅报栏面前人潮涌动,十中门口和市中院门口的人踟蹰不前,尽管他们瞻仰的脚步因这些单位工作的特殊性而被阻停,但渴望瞻仰的眼神一直寻找着一睹风采的契机,甚至有人托关系想参观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市的这些旧址。在本次采访活动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第十中学更是大力配合,他们派专人接待中国人民大学的参访团,认真听取他们追述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个院子里的办学经历,津津有味,也情怀激荡。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在东升大酒店的大厅里,紧邻我们吃饭的十几个人在酒劲的助阵下大谈特谈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过往——“报纸都登了,你没看啊”“我姑姑就是华北联大毕业的”“原来咱张家口了不起啊”……这样的社会反响怎能不让人情怀激荡。就在今年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绘画系大三的学生张恩溢和河北科技大学服装设计系大三的学生的宋莹寒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两个女孩子拿着报纸电子版从保定来到张家口日报社,我自豪地带他们到市中院参观当年华北联大的大礼堂,她们尽情地拍照,在他们的社会实践手记里写道:华北联大在张家口办学一年多的时间努力进行着有由农村转向城市办学、由短期培训班到转向正规大学、有少数学院转向多个学院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功。所以说,我们的采写工作是一种情怀激荡感召着的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口场景,担当起一种责任

“从张家口走出去的大学”采写工作还在进行,各大院校在张家口曾经的办学场景还会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一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张家口昔日的荣光还会在张家口的融媒体上不断重现。然而,这一活动的意义仅仅是一份使命催生挖掘整理这段光辉历史?也仅仅是一种情怀激荡感召着的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吗?如果从活动的本身而言应该是这样,但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此。

存在即理由。我们的采写活动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从当年适应这些大学生存发展的历史原因、政治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诸要素中找寻精神内核,守正创新,踔力奋发,并将其转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口场景的一份责任。

赓续至今,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旁并行飞驰着京张高铁,空气质量名列前茅的蓝天上翱翔者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飞机,去年成功举办的冬奥盛会更让世界了解张家口,且后冬奥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在大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在招商引资的决策中,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回来设置分校,这些大学的科研成果会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张家口场景中的先进生产力,在京张文化旅游带上,高校在张家口办学的历史也将成为我市的博物馆中的一个辉煌篇章。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口场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

 

作者简介:王守刚,张家口日报社编辑。

Copyright © Chahar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8.0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访问本站
冀ICP备1500927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70302000111号
地址: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19号
联系电话:13903236923 / 0313-8028219